攀登在神外领域
——记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徐如祥教授
本报通讯员何国平
1997年3月,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兼神经外科主任徐如祥教授刚从日本回国,就接到了国际神经创伤协会主席的邀请函:赴悉尼参加第三届国际创伤性脑血管痉挛大会。这位英国籍的主席先生在信中写道:阁下是本次大会5名特邀作大会专题报告的唯一亚洲教授。
两个月后,徐如祥携《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及其临床救治研究》论文飞抵悉尼。会务组工作人员告诉他:“本来大会只安排每个特邀教授15分钟发言加5分钟讨论,由于我们临时在因特网上查阅到您发表的5篇文献,大家被您新颖的论点和精辟的见解所折服,大会主席团临时决定,您将成为本次大会唯一不受时间限制的发言人。”
在1000多人的大会主报告厅,主席台上的徐如祥从容地走到发言席。他先用半小时报告了自己在脑损伤神经细胞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并用幻灯介绍了医院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又以近半小时接受提问。听众对他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场就有30多个国家的学者围住他,有的索要资料,有的表示要到珠江医院做访问学者。十几名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学者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您为咱中国人争了光!”
是夜,为祝贺本次大会圆满成功,悉尼市长专门在悉尼歌剧院举行招待会,徐如祥被安排在首席。席间,当市长得知这位在本次大会出尽风头的年轻教授来自中国时,他高举起酒杯起身建议:“为了不起的中国干杯!”
脑水肿是创伤性脑外伤一个致命因素,其发病机理一直是个谜。18世纪末,世界神经外科学界普遍认为脑水肿是在脑受伤后12—24小时才形成,3—5天后才达到高峰。徐如祥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脑水肿的发生与一个叫血脑屏障的现象有密切关系。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发明了一种叫做胶体金微粒示踪的新方法,首次探明了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脑屏障开放的时间及开放量,证明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是在伤后15—30分钟开放,6—12小时已达到高峰,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开放同步发生,从而改写了脑水肿发生机理的传统理论,提出了在脑外伤发生后早期阻止血脑屏障开放的治疗新方案。此后,他又大胆地将这一成果应用于临床,结果使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从原来的38%降至18%左右。硕士论文在国外专业杂志发表后,他应邀在第9届国际脑水肿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并获得本次大会优秀论文奖。国际脑水肿学会主席对此评价说:“徐教授的研究,对外伤脑水肿的防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如祥考上博士研究生后,又向脑水肿的另一个神秘领域—细胞毒性脑水肿发起了攻击。
传统理论认为,脑损伤后只存在血管源性脑水肿,不存在细胞毒性脑水肿。徐如祥从脑损伤后细胞死亡这个不易被觉察的细微改变中提出一个新的疑问:细胞死亡是血脑屏障引起,还是细胞本身存在这种改变?两者之间哪一个起决定性作用?为此,他查阅了3000多篇文献,并征得导师易声禹教授的同意,决定以神经细胞钙通道为突破口开展研究。没想到实验很不顺利,半年毫无结果。他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过去采用的整体神经细胞观测法,由于细胞生理活性低,且混杂有较多的非神经细胞,致使细胞内游离钙的检测结果不稳定。于是,他对症下药,改用神经细胞突触体替代整体细胞进行实验,很快取得成功。做完1300只大鼠、180只兔子、30只猫以后,终于获得了“细胞内的游离钙在细胞损伤上起重要作用”这一重要发现,首次论证了脑损伤后,神经细胞钙离子超载是导致神经细胞病毒性水肿的核心因素这一科学原理,从而取得了脑损伤后神经继发性损害发生机理认识上的重要突破。1995年7月,论文在《国际神经外科杂志》刚一发表,始终关注徐如祥的国际神经创伤学会便邀请他参加在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神经创伤会议。在这次会上,他又一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回国后,此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神经外科研究领域,徐如祥选择了世界,世界也选择了徐如祥。从1995年至今,42岁的徐如祥已8次出访过7个国家,不仅交流了学术成果,而且传播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敏锐目光注视着国际神经外科动态的日本香川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的长尾省吾教授,也很快注意到东方大国的这颗新星。1995年7月,他在多伦多担任国际神经创伤大会主席时,就邀徐如祥去他那里做访问学者。
“我是教授,但首先是医生。我要求访问以临床为主。”徐如祥向长尾教授提出访问条件。
“根据日本法令,临床你只能当助手,科研却可以唱主角。当然,我不限制你发展成为一个多面手。”长尾破例同意了徐如祥的要求。
其实,此时的徐如祥早已是广东地区神外“一把刀”。1992年,番禺一位退伍军人遭车祸颅脑重伤,在当地医院昏迷三天三夜后被宣布为不治。后经徐如祥施行了紧急开颅手术,病人获救,竟无任何后遗症。1997年初,徐如祥从国外回来的那天晚上,有一中学生被歹徒砍伤,脑主血管切损2.5公分,几家医院均不收治。徐如祥急中生智,临时决定用病人身上的肌肉筋膜做成人造血管,使手术大获成功,在国内外创造了一个先例。
在香川大学的一年半,徐如祥白天跟长尾教授体验临床,共协助完成50多台高难度手术,夜里加班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从最简单的兔子血管做起,直至能接通细如头发的老鼠尾巴血管。他建立起了香川大学第一个细胞损伤专科实验室,取得了上千组有关脑损伤神经细胞死亡机制的数据,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系统完成这一研究的学者。为此,香川大学还向他颁发了“杰出的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证书。
徐如祥的眼睛总是盯着国际前沿的科学领域。一次,协助徐教授作脑颅创伤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张旺明说他注意到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徐如祥一听,立即进行国际联机检索,得知国际刚刚兴起转基因治疗研究,而珠江医院又有着较好的基础,便立即支持张旺明改变科研方向,主攻帕金森病的转基因治疗。不到一年,他们就发表了三篇综述和两篇论文。发明“细胞刀”的留美博士李勇杰得知后,马上同美国一家大公司总裁来珠江医院考察,并决定由美国公司提供80万美元,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建立珠江医院国际合作帕金森病治疗中心。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为1%。传统的药物和气脑造形、CT与核磁共振定位和伽玛刀手术等达不到理想效果。即使刚刚兴起的“细胞刀”技术,也因为一次只能进行单侧多靶点或双侧单靶点手术而使症状消除不完全。徐如祥和弟子张世忠、张旺明在院长陈祥才的大力支持下,摸索出同期双侧多靶点的手术新方法,能一次性消除帕金森病颤抖、僵直、行动迟缓三大症状。经检索,这一方法被确认为国际首创。尔后,他们又在“细胞刀”手术的新靶点选择、毁损时间、温度控制上掌握了一整套可靠参数,使手术成功率达到100%。
通过三年艰苦的探索,他们已初步探明了基因调控参与帕金森病发病机理,成功建立了动物实验模型,为在21世纪根治帕金森病打下了基础。